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 文博要闻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9.20-9.26)

作者:法门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9-29 09:04:45  点击数: 4 返回列表

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


9月25日,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要求,要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战略定位、时代方位、当代价值和前进方向。要努力推动中国考古实现专业化、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强化文明理论建构。要发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作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增强科技与多学科支撑,夯实考古发展基础。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建用一体谋划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奋力谱写中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京举办


9月23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年度主题,分为嘉宾演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圆桌对话等环节,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考古遗址科技保护与数字管理、以口述历史夯实记忆传播的数字化路径、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未来等主题进行国际性讨论,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保护人类的文化瑰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9月25日,“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以“文化为魂、商业为体、旅游为媒、体育为翼”为融合思路,通过艺术化表达、沉浸式展演、科技化呈现,展现北京的历史底蕴、文化活力与时代风貌,促进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活动设置“北京时刻”,发布西周燕都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成果,推介金秋时节北京的生态文化活动。中央和北京市新闻网站、主要商业平台还发布了“千年永定”“一笔一划瞰运河”等一系列网上主题宣传项目,助力北京文化数字化传播。






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开播


9月24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四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在央视综合频道22:30档播出。节目以陶器为线索,系统梳理中国陶器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展现中华先民诉诸陶器之上的实用、美学、礼制等多重追求。纪录片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先民制作陶器的过程。






北京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在京发布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在北京举行,现场发布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评选活动面向中央、北京市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案例,经网络投票、线下评议,最终评选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其中,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入选。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首次向公众开放


近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首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其开设了具有展示功能的综合修复室,通过全景展示文物保护工作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还能与文物修复师面对面交流,了解科技手段如何与传统工艺结合重现文物风华。可视库房与文物保护中心展示功能区的对外开放,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拉近公众与博物馆距离的重要尝试。






河北、内蒙古、辽宁


冀蒙辽发布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9月22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发布“十四五”期间西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为研究西辽河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新依据。当日,三省(区)还签订了《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将在西辽河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加强协作。






山西


云冈石窟第九窟恢复开放


9月26日,经过15个月的系统性维护,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九窟正式恢复对公众开放。第九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典型的汉风洞窟。石窟外观古朴厚重,崖壁上留存着岁月侵蚀的痕迹,其采用列柱式前后室结构,窟内四壁分层布龛,现存造像1140余尊(身)。第九窟自2024年6月15日起关闭,开展系统性保养作业。此次作业完成了洞窟裂隙与危岩体修复,并对风化、剥落的壁画进行精细化修补。






江苏


无锡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9月25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无锡市斗山遗址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遗址发现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墓葬等重要遗迹,其中,崧泽文化墓葬超过140座,出土随葬品包括玉钺、石钺、陶鼎等,规模和等级均较高。专家认为,斗山遗址揭示的马家浜文化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浙江


赵家墩聚落遗址完成考古发掘


近日,浙江杭州赵家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据悉,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历时近8个月,发掘面积2050平方米。发掘过程中,清理了一批墓葬以及大量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遗迹。遗址内还发现有若干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时期遗存,聚落结构清楚,遗迹丰富,是杭州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接下来,考古团队将继续梳理和完善发掘资料,推动多学科研究,完成发掘简报编写,并向公众公布成果。






河南


《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印发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重点部署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实施文物建筑“平安工程”、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研究性保护示范项目、提升科技赋能文物建筑保护能力、推动文物建筑“活起来”等六大任务,通过加强全省文物建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建协调保护、融合发展的大保护格局,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


第二届长江考古联盟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9月23日,第二届长江考古联盟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开幕。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长江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技术发展、文化交流以及考古理论方法创新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研讨。开幕式后,在湖北考古博物馆举行了长江考古联盟研究中心授牌仪式、下一届主办方交接仪式,推出“长江文明溯源展(数字展)”和“垄上春秋——苏家垄遗址陈列”线上展。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成果》新书座谈会。






第四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学术研讨会


9月25日,第四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办。来自海内外木漆器保护领域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出土木漆器保护技术创新、工艺研究、保护利用等关键议题,为推动木漆器保护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会上发布《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五年(2026—2030年)发展规划》;此外,由湖北省博物馆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光彩于文——中国漆器艺术”特展,于9月26日开幕。






海南


海南“一城四镇三村”历史保护规划获批


9月23日,海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海南省“一城、四镇、三村”保护规划近期全部获海南省政府批复实施。据悉,本轮保护规划的编制确定了各具特色的保护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海南分别制定保护策略,突出原真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同时,海南还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探索活化利用路径,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






四川


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9月26日至28日,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办。论坛发布多项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发布青铜器铸造中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及世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交流机制提供了新证据。此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5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均有重要收获。






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9月25日至26日,宝墩遗址考古三十年暨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成都举行,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宝墩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遗址公园包括游客中心、考古工作站、博物馆、城墙体验展示区、模拟发掘区、宝墩学堂、研学营地等展览展示场景。活动现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联盟”成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宝墩共识》发布。宝墩、三星堆、金沙三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现场签署《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议”在成都举行


9月24日,“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会上,成都、北京等8家城市考古联盟理事单位代表汇报了“十四五”以来开展城市考古的工作情况,并深入交流各地在制度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会议指出,“十五五”期间,应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实施为契机,推动解决文物保护堵点难点,推进考古机构高质量发展。






陕西


《渭南市韩城古城保护条例》获批


9月24日,《渭南市韩城古城保护条例》经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查批准,自12月1日起施行。韩城古城内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是全国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条例》共七章五十三条,从保护对象与规划、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古城保护工作予以全方位细化规范,将为推进韩城古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关中书院焕新亮相


9月20日,陕西西安关中书院经修缮后重新开放,关中书院博物馆、关学博物馆两大博物馆也于当日首次开放。张载创办的关学是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关中书院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关学思想的传承地。同日,“关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关中书院举办。会议围绕关学思想与书院精神的交融共生展开深入探讨,对关学传统在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当代价值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梳理与阐释。未来,关中书院将通过系统性活化项目,打造集教育、研学、展览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甘肃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同期举办2025敦煌论坛,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等5个分论坛11个议题研讨交流活动。研讨会期间,敦煌研究院集中发布了近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博览会现场展出了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和全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



新疆


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四国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举办


近日,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四国(中、乌、塔、吉)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在新疆举办。来自中亚五国以及国内相关学术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赴新疆多地进行调研,并先后在巴里坤和乌鲁木齐进行两场座谈交流会,结合实地调研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就未来开展联合考古、大遗址保护、科技考古、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初步达成共识。活动在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四国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特邀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本次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