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 文博要闻

筑文明之根基 赋时代之华章 ——“十四五”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斐然

作者:法门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9-11 09:50:10  点击数: 6 返回列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十四五”时期,全国文物工作者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物保护更有力、利用更有效、传承更广泛的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开,成就斐然、气象万千。

守护国之瑰宝:构建文物系统性保护新格局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承载民族基因、赓续历史文脉。保护始终是首要任务。“十四五”期间,理念更科学、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精细的系统性文物保护体系逐步构建,夯实保护根基。

摸家底,让文物资源“心中有数”。“十四五”期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截至目前,普查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全面摸清保存现状。令人振奋的是,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实现了文物六大类型63个细类和全国所有县级普查单元的“两个全覆盖”。“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文物认定前,一律不得拆除、迁移;所有已认定公布的文物,实地调查期间一律不得撤销”的“两个一律”要求,彰显了国家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等相继开展,更加清晰、翔实的文物资源“家谱”为系统性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密法网,让依法保护“行之有矩”。法者国之重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使“保护第一”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在上海先行试点,从源头上统筹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管理被正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增至22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构筑起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守底线,让文物安全“坚如磐石”。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十四五”期间,文物安全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源头治理深刻转变。文物安全工作被纳入31个省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1600余起文物违法案件的办理,彰显了对法人违法行为的“零容忍”。利剑高悬,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持续发力,自2022年以来,侦破案件2000余起,追缴珍贵文物3900多件。同时,文物火灾隐患整治成效显著,共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0余万处,文物火灾事故年发率显著下降,全国文物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强科技,让守护能力“迭代升级”。科技创新成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石窟寺岩体稳定性评价、土遗址防风化等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新型临时固型材料薄荷醇为考古现场脆弱文物的提取“保驾护航”。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备受关注的应县木塔保护踏出历史性一步,其全面测绘方案和局部加固初步设计已获批复。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监测预警,大幅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守护国之瑰宝的能力迈上新台阶。

文物活化利用: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文物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

“十四五”期间,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不断拓宽,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赋彩人民的美好生活,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点燃全民文化热情。节假日备受关注的“博物馆热”,正是文物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写照。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91%以上免费开放。五年间,超4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度。仅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就接待观众超7264万人次。面对公众高涨的热情和“预约难”的挑战,各地博物馆通过科学实施预约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云展览”“云直播”、推动“大馆带小馆”等方式,持续提升供给能力和开放服务水平,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绽放新光彩。

融合发展多点开花,催生经济社会新动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日益成为共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公众喜爱的文化空间。各地积极探索,发布各类文物主题游径超200条,其中31条优秀文物主题游径串联起25个省份的1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让公众得以“跟着文物游中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切实保护“百姓桥”“乡愁桥”,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精神火炬代代相传,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全国年均举办革命、建设、改革主题展览3000余个,6亿人次观众走进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471个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和国印记主题活动吸引人们目光,革命文物红色故事网络热播,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传播方式,文物故事深入人心。“何以中国”系列网络主题宣传,以青春的语态讲述古老的故事;《寻古中国》等精品节目,让文物考古以更加亲切、生动的面貌走近公众。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被纳入中小学新教材,从源头上厚植青少年爱护文物、热爱文化的种子,考古专业由曾经的“冷门”逐渐成为“热门”。方兴未艾的“考古研学热”,让全社会关心考古、学习历史的氛围日益浓厚,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彰显文化自信: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新担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十四五”期间,我国考古研究、世界遗产申报、流失文物追索等领域成果丰硕,以一系列考古成果实证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在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中,展现出开放自信的大国胸怀与文明担当。

深耕考古,不断刷新文明认知高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明确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77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的实施,不断刷新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彰显了我国考古学的强大实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挺立于世界东方。

交流互鉴,持续擦亮中国文化遗产的“金色名片”。“十四五”期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文化遗产相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长城、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工作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持续开展文物古迹保护修复、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是我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见证。

“国宝回家”,凝聚起强大民族自信。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是国运昌盛的生动体现。“十四五”期间,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到祖国怀抱,特别是流失美国79年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是我国依托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针对国际公约无法适用的我国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实践。当网友用暖心的“欢迎回家”刷屏时,折射出人民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高度自信。

匠心传承,续写事业新篇章。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文物修复“匠心传承”、文物保护“人才辈出”、“莫高精神”薪火相传。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共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章。

“十四五”的五年,是守护与开拓的五年,是探索与创新的五年,更是自信与绽放的五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看到,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日益坚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奔涌而来。(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