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 文博要闻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8.30-9.5)

作者:法门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9-08 10:47:21  点击数: 7 返回列表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8月31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介绍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其中,第四批名录包括34处设施、遗址和41名英烈、2个英雄群体;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国累计实施3000余项抗战遗址保护修缮、陈列展示、环境整治工程和馆藏抗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近20家抗战纪念馆、对50余家抗战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全国备案抗战纪念馆达到257家;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



河北

宣化郑家沟遗址考古新成果发布

日前,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市召开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以来,基本厘清积石冢结构、各类遗迹关系等关键问题,发现石界墙、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处遗迹,出土玉猪(熊)龙、三连璧等具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具有河套地区庙子沟文化、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其中,1号积石冢是首次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该地区考古发现为红山文化晚期人群由燕山山脉东北向西南迁徙提供了关键证据。



山西

山西公布吕儒遗址发掘成果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运城盐湖吕儒先秦大型聚落考古发掘资料。吕儒聚落群以夏商周三代遗存为主,2022年至2024年期间,考古人员在此区域发现东周时期灰坑209座、夏时期灰坑89座,出土陶器、石器等器物;今年1月至5月,考古人员清理早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灰坑310座,墓葬5座,出土陶器、卜骨等遗物。相关发掘成果对探索盐湖的早期开发与利用及推动夏商文明、晋文化研究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蒙古

长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座谈会召开

近日,长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聚焦长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和价值传播,围绕长城保护与展示经验、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长城的整体性研究与时代传承、低空遥感在长城保护中的应用、历史上长城的防御形态等进行交流探讨。与会学者达成共识,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切实加强长城保护;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等,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充分发掘长城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精神,讲好长城故事,凝聚社会共识,让古老长城绽放时代新韵。



吉林

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出一批侵华日军“不许可”照片

9月3日,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出一批展现日本侵华历史真相,被侵华日军标注“不许可”字样禁止公开的照片。照片来自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团队历时5年系统整理与考证的《日本秘藏侵华战争照片实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抢占破坏与经济掠夺》卷核心内容,大部分为日本战地记者在1931年至1945年间拍摄,共选取历史照片129张、文物19套30件,通过“惨烈战祸”“占我家园”两个部分,呈现日军对中国沦陷区的破坏与掠夺。



江苏

《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

9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六大行动和22项重点任务,包括鼓励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夜游项目,通过深化拓展“文旅+百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该计划的实施,是推动江苏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浙江

吴越国考古研究启动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吴越国考古启动工作会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举行,标志着系统的吴越国考古与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工作周期为2025年至2030年。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其文化承唐启宋,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重要历史价值。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多家考古单位和北京大学将协同推进吴越国时期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



福建

泉州世界遗产点考古取得新成果

近日,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第七期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果。目前已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冶炼炉操作区及多个炼炉与鼓风作业坑组合,为研究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技术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考古人员表示,第七期考古工作结束后,遗址内部将进行新的发掘选点,同时将以安溪县为中心,在更广阔范围开展冶铁及金属冶炼遗址调查。



江西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重新开放

9月2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重新开放,该馆基本陈列“铁军出征”也焕新升级。陈列馆由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陈列大楼、纪念广场四部分组成。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并正式运转。基本陈列“铁军出征”在原有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展陈面积扩大、展线延长、展品数量增长。除此以外,展览还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静态陈列和动态演绎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增强参与感,并设置6个多媒体互动展项。



湖南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向公众开放

9月3日,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本体修缮工程完成施工,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八办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本次修缮房屋外立面按徐家祠堂的原有风格,恢复成青瓦白墙,在参观游览的主入口处增加了景观石,西坪铺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年表节选,并对周边环境也进行修整维护。



广西

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开馆

9月2日,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以陈列展示桂林抗战时期文化名人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物为核心功能,以“桂林城·文化人·抗战魂”为展眼,系统梳理和展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界的壮阔历史。基本展陈“永远的旗帜——桂林抗战文化名人专题陈列”分三个部分共十个单元进行展示,采用780张历史图片、121件文物,以及“西南剧展”“岩洞教育”等场景,再现抗战时期云集桂林的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的辉煌历程。



四川

建川博物馆首度公开一批抗战影像

近日,四川建川博物馆首度公开了国家一级文物、援华美军少校理查德·弗农·希尔珍藏的抗战期间胶片影像资料,其中记录了日军在上海、汉口等地袭击,战火波及租界等珍贵镜头。这些胶片此前由希尔少校的后人捐赠给建川博物馆,此次公布的影像资料包括上海遭到轰炸、外侨撤离、汉口遭到攻击等内容。这些影像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细节。



西藏

西藏边坝县历史文化陈列馆开馆

9月1日,西藏边坝县历史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填补了当地系统展示历史文化的空白。陈列馆以“展现边坝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主题雕塑、场景复原等现代化展览手段,通过“绿色边坝・自然地理与资源”“一脉千秋・早期边坝历史”“火炬边坝・元明时期边坝”“汉藏金桥・清及民国时期边坝”四个主题单元全方位呈现边坝的自然禀赋、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清晰勾勒出边坝与祖国大家庭紧密相连的历史轨迹。



陕西

陕西集中发布一批考古成果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多项重要考古成果。泾阳发现北魏孙定仁墓,164件(组)文物反映当时政权过渡时期的风貌;洪渎原发现周隋段文振家族墓地,实证将门历史与时代变革;西安发掘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为外蕃贵族葬制研究提供新线索。这三处墓葬的发掘,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外交与文化图景,为还原历史细节、梳理时代脉络提供了鲜活实物,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甘肃

甘肃省文物局与甘肃省地震局签署合作协议

9月4日,甘肃省文物局与甘肃省地震局在兰州签署《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省地震局合作协议》。据悉,2025年初,麦积山石窟地震监测研究站设立,为敦煌研究院提供麦积山地震监测预警信息。此次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果、深挖合作潜力,共同探索全方位地震服务文物保护新路径,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地震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今后双方将从拓展合作深度、畅通信息共享、强化协同共治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地震防灾减灾赋能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



青海

宗日遗址考古发掘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果

近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考古发掘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果,发掘整理各类陶器、石器、骨器、铜器2000余件,出土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珠饰等遗物4000余件。新成果对研究黄河上游史前人群迁徙、技术传播、环境变化及生业模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宗日文化遗址是目前马家窑文化分布最西端、经考古证实唯一共存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与卡约文化的古遗址,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