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 要求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开放安全管理工作
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开放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开放安全管理工作,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通知》强调,要强化安全意识,切实筑牢文博单位安全防线;压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开放安全管理精准化;科学评估核定,合理管控开放单位承载量;深化排查整治,坚决消除开放安全风险隐患;增强服务效能,持续优化开放管理保障措施;提升应急能力,高效应对开放安全突发事件。
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开幕
8月14日,“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中国侨联指导,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广州、潮州、黑河、德宏四地分馆共同主办,并将在四地启动巡展。展览分4个篇章,以实物形式系统梳理并集中展示海外华侨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全景式展现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天津
“革命伴侣 家国情怀”学术研讨会在津举办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指导,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革命伴侣 家国情怀——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以“周恩来家风研究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等为题,探讨周恩来、邓颖超的家国情怀对于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活动中,纪念馆还介绍了专题展览、互动式留言小程序等百年纪念系列活动内容。
山西
山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
8月10日,山西省内首个汇集来自高等院校、党校、研究机构、图书档案、纪念场馆等单位专家学者的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山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在太原成立。依托山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研究会将积极开展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抢救性地记录和保存散落在各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物、革命遗址等珍贵的历史记忆。
辽宁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升级改造后恢复开放
8月10日,经过两个多月升级改造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恢复开放。8月10日至8月31日,博物馆推出延时开放等惠民政策,旨在提供更充裕的参观时间,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此外,系统反映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的历史过程的“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也于近日在博物馆开幕。据悉,此次改造还将再建一座游客中心,以便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新的游客中心将在正式开馆后启用。
黑龙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首发
8月15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中、朝、英、俄、日)图书首发仪式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举行。《图鉴》内容包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几十年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搜集、跨国取证、文物征集等方式广泛挖掘的731部队罪证,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对研究新成果的全面补充。书中选取了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遗址照片和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重点收录了2015年新馆建设以来新获得、新公开的文物史料,进一步充实731部队罪行证据链,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安徽
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活动启动
8月14日,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在六安市金寨县启动。活动突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坚持以革命文物为载体,通过运用文艺演出、成果发布、红色宣讲、图片展览等形式,全面展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取得的成效。活动启动当天还举行了《安徽革命文物故事》赠书和“重走抗战路”授旗仪式,并组织参观“烽火画卷——宣传画中的安徽抗战记忆”展览。
福建
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工作坊在泉州举办
近日,为期8天的亚太地区系列世界遗产主题工作坊在福建泉州举办。本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福建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聚焦亚太地区系列遗产,特别是跨国、跨界遗产在研究与保护、展示层面的重要意义,邀请来自墨西哥、意大利、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国家的9位专家现场授课,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实地调查、合作作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助力学员深入理解系列世界遗产,探寻最佳管理实践及价值提升策略。
河南
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三门峡举办
近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虢国是两周时期的重要封国,西周晚期,西虢东迁三门峡,在此经营200余年。虢国墓地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虢国墓地、上阳城遗址、上石河墓地等核心遗存进行深度研讨,深化了虢国作为两周姬姓封国核心样本的研究深度,进一步厘清西周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为推动两周封国考古研究从单点突破迈向区域文明整体阐释的新阶段起到积极作用。
542片在欧甲骨实现数字化采集
日前,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赴欧洲的数字化采集团队返回安阳。随队回来的还有来自法国和德国的542片甲骨高精度数字档案。其中,赛努奇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42片甲骨通过反射变换成像技术完成高保真数字化采集,完整记录了甲骨形制、纹理与刻辞细节;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则直接提供了15片甲骨的完整数据。此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借助实验室新添置的设备,依托其在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访问学者项目,对馆藏的485片甲骨完成全新的数据采集工作。这是继去年完成7片韩国所藏甲骨数字化采集之后,该实验室团队取得的又一成果。
湖北
《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发布
近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举办。该书上册对年代跨度为西汉早期后段到西汉中期的周家寨墓地的21座汉墓进行全面阐述;下册则整理公布编号M8墓地出土的全部简牍内容,包含《日书》《文书》《告地书》《签牌》4类。《日书》等新资料的问世,进一步从术数史、风俗史、社会史等角度展现西汉时期的社会细节。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