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 馆内要闻

法门寺博物馆廉政微课堂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清廉事迹

作者:法门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3-05 08:36:53  点击数: 213 返回列表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湖南隆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是晚清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海国图志》等。

魏源生活的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国力颓微。魏源目睹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忧心如焚,矢志救国,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图片1.png

    魏源七岁入家塾,表现迥异于常人,如他的字“默深”所寓,默而深思。魏源读书非常投入,经常通宵达旦,连母亲都非常心疼。经常在楼上关门闭读,以致狗不识主。某次,他兴致大发,想欣赏夜月美景,独自下楼,几条看家狗竟然齐刷刷狂吠着朝他扑来。

1807年,魏源离开桑梓,来到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该书院因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此种莲而得名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至诚”和“主静”的道德论,政治上倾向改革,称赞新政,尤其是千古名篇《爱莲说》倡导“君子文化”“莲(廉)文化”,深深地植根于魏源的心田。他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

二十岁时,为了参加贡举考试,魏源离开新婚妻子,从家乡来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学风深深地影响了他。在岳麓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如汤金钊、袁名曜、李克钿、何庆元等,这些名士深深影响了魏源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汤金钊,为官刚正不阿,法度严明,不徇私情,办事公道,深受道光皇帝器重,被百姓誉为“汤青天”。魏源树立了匡扶社稷的雄心壮志士子风骨。

图片2.png

1845年,魏源中进士,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这是他施展抱负、大放异彩的阶段。为官八载,勤政为民、选贤任能,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留下了不少佳话,得到当地百姓称颂与后世景仰。“其所历各州县……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恤嫠会,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一切善政,不可枚举”。

魏源东台上任的时候,碰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河官生怕堤坝决口而获罪,准备下令开坝泄洪。魏源看着快要成熟的粮食,急忙劝阻河官不要启坝,立即赶赴防洪大堤,亲率兵丁民工坚守,护堤保坝。经过日夜奋战,保住了百里长堤。当地群众将当年所收稻谷称之为“魏公稻”,并制作“淮扬保障”匾额,以彰其德。

清代漕务,弊端重重。有的官员离任前,预先征收漕粮,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继任。魏源任东台知县后,就遇到这种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自己筹借赔垫,不愿增加民众负担。

图片3.png

道光二十六年(1846)夏天,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魏源在这一年八月致友人春蕴之(林翼)信中说:“弟东台半载,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他的穷困拮据之情,可想而。他清廉爱民的品质,堪为后世之楷模。

亲友的帮助,最终才将母亲棺柩运回。在离开东台的时候,台城人民深为这位贤明的县令离任而感到怅然,万人空巷,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殷切地期望他再知东台

官到能贫乃是清终其一生,魏源始终秉承家族“邵邑醇良”的家风,为官清廉,恪守清贫。魏源官至高邮知州后,回家处理自己的田产:三分之一用作学业田,供那些家贫的孩子读书;三分之一用于修补宗氏祠堂;三分之一用于修桥补路建亭。虽然魏源做了官,但其兄弟却未能占他半点好处,魏源反而把自己所有田产用在慈善事业上,造福桑梓,惠泽一方。

魏源从高邮知州任上被免职回家时,带回四个大箱,伯父的家人急忙上前打开箱子,原来他曾经向伯父借过一笔钱,他们以为魏源带回了还债的银子,谁知里面装的全是书籍。问他要钱,魏源窘迫不已,说是实在无钱还债,请求宽恕。余生也是清贫度日,后来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小僧舍寂然辞世。

图片4.png

人已逝,风骨流芳。如今,在魏源生活过的地方人们以各种形式缅怀他。邵阳市佘湖山上,魏源衣冠冢、睁眼看世界纪念亭、魏源诗词碑林,成为供后人凭吊的重要场所。“天无风雨不成秋,只当清明上巳游。楚树吴云二千里,满天黄叶独登楼。”历经人生坎坷、宦海浮沉的魏源,他的风骨与清廉作风是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编辑:崔军宁责编:韩恩平审核:魏晓龙)